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,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,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国窃取的喀喇昆仑走廊 5310 平方公里归还中国,然而拒绝归还原属中国的领土坎巨提,最后1940 平方公里的坎巨提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。 印巴本就因为克什米尔撕扯不清。自定下分治以后,巴基斯坦始终没能担心印度会动手。 无论是经济还是军力,巴基斯坦都很难与庞大的印度抗衡,随时担心一旦出什么差池,自己恐怕会被印度压得喘不过气。 尤其是看到印度在和中国的战争里败下阵来,巴基斯坦高层的忧虑更是加深了不少。大家都看得明白,印度很可能会将丢掉的面子和积压的怒气在未来找巴基斯坦“找场子”。 这种情况下,喀喇昆仑走廊成了个烫手山芋。 这片地理位置极为特殊,海拔高不说,气候也十分恶劣。想要长期守住这里,对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巨大负担。 再加上,印度从来都没放弃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主张,控制这里等于随时可能成为印度针对巴基斯坦的突破口。 这就让巴基斯坦不得不思考,要不要“主动放手”换来新的安全靠山。时机恰好,刚刚在边境战争中大胜的中国,成了理想的合作对象。 巴基斯坦把走廊还给中国,表面是放弃了一大片被英国割走的领土,实际上却是以退为进,把一个守不住的包袱变成了加深同中国关系的筹码。 坎巨提的问题就完全不同了。那块土地和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联系,本来按照逻辑也应归还中国,但巴基斯坦在谈判桌上死活不愿让步。 因为这个地区地理相对重要,而且在克什米尔问题上,任何“松口”都可能让印度找到可乘之机,对巴安全局势产生深远影响。 中国这时候展现出了非常成熟的外交智慧,没有冒进,而是尊重现实选择了理解和让步。 最终,中巴双方在喀喇昆仑走廊达成合作,而中国放弃了坎巨提的主权要求。这场决策背后的实际考量,是为了抓住战略要地、确保大局,而不被局部利益所羁绊。 对于中国来说,喀喇昆仑走廊的实际经济意义并不大,这里高原严寒人烟稀少,看起来荒凉。但从有无数民族历史教训的地缘政治角度,这一地区的作用就非常大。 喀喇昆仑走廊紧贴新疆阿克赛钦,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战略要道,等于替中国西部边防又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。 周边的锡亚琴冰川,是印巴争议的焦点。有了这片走廊,中国可以更好地看守大门,让未来的风险降低不少。 这场领土的转让,不只是简单的土地交换,而是在极为复杂的地区局势下,两国各自作出的权衡与取舍。 巴基斯坦用一块难以守住的土地换来了中国的支持,从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局面。中国也借这次外交谈判,守住了最重要的边防底线。